水上樂園
水上樂園 香港海洋公園
全面了解海洋公園的資料。

逾百條中華鱘放流大海 衛星追蹤計劃揭示中華鱘生態旅程

2010-04-22

海洋公園與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攜手邁向保育長江水生動物新里程

(2010年4月22日 – 廈門) 今天適逢地球日,在海洋公園悉力支持下,廈門舉行了中華鱘放流活動,逾108條中華鱘被放回九龍江雞嶼海域,當中包括四條配上衛星追蹤標籤的中華鱘。海洋公園透過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贊助中華鱘衛星追蹤計劃,該計劃旨在研究中華鱘於自然環境中的行為及活動,從而幫助保育其自然生態。

是項中華鱘衛星追蹤計劃,是中國研究中華鱘計劃的里程碑。整個計劃由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全力贊助,在早前回歸予廈門中華鱘繁育基地的四條中華鱘身上,配上衛星追蹤標籤,該標籤會在預設期限內收集資料,一般為期三個月至一年。在預設期限屆滿後,標籤會脫離中華鱘並浮上水面,資料會被上載到衛星。透過深入分析所得資料,得出中華鱘的移動路線圖,了解牠們在野生生態的活動情況。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將把所得資料與各保育合作伙伴分享,以推進保育工作。

在這深具意義的日子,十條中華鱘,當中包括三尾來自去年送往廈門檢測飼養的一批,其餘七尾則由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及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送贈,亦啟程來港進駐「中華鱘館—長江足跡」。牠們抵港後,將經一個月檢疫期。其後,牠們將聯同胭脂魚、圓口銅魚、中華倒刺[鲃]、白甲魚等多種其它長江特有淡水魚種,一起擔任保育大使的角色。是次來港的中華鱘,年齡分別為2至10歲;身長由0.8米至2米(0.8米2條、1.2米2條、1.5至1.6米3條、1.8米2條、2米1條)。牠們均未進入成熟期,故未能確定性別。一般而言,中華鱘要到12至15歲才能成熟,但其性別不能從其外表分辨出來,需要解剖或超聲波才可確定。

國家政府高度重視今天的中華鱘贈送儀式暨2010年廈門中華鱘放流儀式,國家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國家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局副局長馬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之危起偉博士,以及多位官員均有出席;海洋公園行政總裁苗樂文及多位管理層亦親臨參與儀式。

海洋公園行政總裁苗樂文表示:「海洋公園透過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實踐保育使命,包括資助大熊貓、中華白海豚、揚子鱷及多種瀕危動物的保育工作。今天,我們很高興透過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的合作,開展中華鱘衛星追蹤研究,一同為保育出力。海洋公園全新主題展館『中華鱘館—長江足跡』,模擬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展示中華鱘及其它長江特有淡水魚種;並透過館內各種互動有趣的科普教育設施,讓參觀人士認識長江奇妙多姿的水生物種的生態,以及了解中國在長江水域及淡水資源不遺餘力的保育工作。」

國家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表示:「我們欣然與海洋公園攜手邁向新里程,一同見證108條中華鱘放流回大海的重要時刻。自2008年起,我們與海洋公園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教育公眾保育中國水生動物,並在中華鱘人研究方面進行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希望藉著海洋公園這個優秀的平台,以及其資源和設施優勢,向世人展示中華鱘及珍貴的長江魚類。」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之危起偉博士表示:「是項中華鱘衛星追蹤計劃是研究及保育中華鱘的突破,我們感謝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支持,令此計劃得以實現。研究所得的資料,有助我們深入了解人工飼養的中華鱘之成長,以及其遷游到海洋的過程,開展有效地保育中華鱘的新一頁。」

「中華鱘館—長江足跡」投資額逾千萬港元,館外設有長江沿岸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介紹,館內則由一道以先進科技製作的獨特水珠簾幕帶領遊客進入長江水世界。遊人走進「中華鱘館—長江足跡」,便可看到模擬自然環境的長江流域,並盡情閱覽中華鱘及多種首次在香港展示的長江特有淡水魚種,更可捐助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支持長江水域保育行動。除此以外,遊人更可透過館內精心設計的教材,了解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

今天被放流的108條中華鱘,年齡為4至5歲;體重每條由20至30公斤。其中4條早前從香港回歸中華鱘身上配上衛星追蹤標籤;其餘104條中華鱘身上則配上PIT標籤。


- 完 -

圖片一:放流儀式
圖片一:放流儀式
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合力將龍船花移植到校園的土地。
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合力將龍船花移植到校園的土地。
於校園落地生根的龍船花。
於校園落地生根的龍船花。
有珊瑚,有海參,但海膽不是很清晰
有珊瑚,有海參,但海膽不是很清晰
珊瑚的紋理很清晰
珊瑚的紋理很清晰
圖片二:衛星追蹤標籤
圖片二:衛星追蹤標籤
只有珊瑚,沒有海參或海膽,也沒有魚
只有珊瑚,沒有海參或海膽,也沒有魚
圖片三:中華鱘館—長江足跡
圖片三:中華鱘館—長江足跡
攝於 11 月 28 日的 A.I.工作坊,對訓練Teachable Machine提供了資料
攝於 11 月 28 日的 A.I.工作坊,對訓練Teachable Machine提供了資料